文章详情


装修报价的“坑”有哪些?这些套路你未必都清楚

装修报价单看似密密麻麻的数字背后,藏着不少让业主防不胜防的套路。这些 “坑” 往往披着“低价优惠”“明细清晰” 的外衣,实则在施工中层层加价,最终花费远超预期。了解这些行业潜规则,才能避免被牵着鼻子走。

装修报价的“坑”有哪些?这些套路你未必都清楚

一、项目拆分:把 “一整块” 拆成 “零碎件”

最常见的套路是将完整项目拆解成多个小项,看似明细清晰,实则重复收费。比如墙面处理,正规报价会包含 “基层处理 + 刮腻子 + 刷漆” 三个步骤,而套路报价会拆分成 “墙面铲除(20 元 /㎡)、刷界面剂(15 元 /㎡)、刮腻子(30 元 /㎡)、打磨(10 元 /㎡)、刷漆(40 元 /㎡)”,总价高出 30% 以上。

水电改造是拆分重灾区:将 “开槽 + 布管 + 穿线” 拆分成 “墙体开槽(15 元 / 米)、地面开槽(20 元 / 米)、水管固定(5 元 / 个)、电线接头(8 元 / 个)” 等,光开槽费用就能多收几千元。更隐蔽的是 “垃圾清运” 拆分 —— 把 “建筑垃圾清运” 拆成 “楼道清运(500 元)、小区外运输(800 元)、垃圾处理费(600 元)”,实际这些本应包含在一项费用中。

二、材料标注:模糊信息为 “以次充好” 留空间

报价单对材料的标注含糊其辞,是后期偷换材料的伏笔。比如 “实木地板” 可能写成 “实木复合地板”,前者是纯实木,后者是多层板材贴木皮,单价相差 50%-80%;“防水涂料” 只写 “知名品牌”,不注明具体型号(如东方雨虹的 “吉仕涂 101” 与 “好仕涂 100” 价差近一倍)。

辅材标注更易藏猫腻:电线只写 “国标铜芯线”,不注明截面积(2.5 平方与 4 平方价差 40%);玻璃胶标注 “中性胶”,却不写品牌(普通玻璃胶 20 元 / 瓶,防霉耐候胶 50 元 / 瓶)。甚至 “水泥” 只写 “32.5 级”,不说明是 “矿渣水泥” 还是 “硅酸盐水泥”,后者强度更高但价格更贵。

三、漏项增项:先用低价吸引,再慢慢加价

“漏项” 是装修公司吸引客户的惯用手段。报价单故意漏掉必做项目,比如墙面刷漆漏报 “底漆”(只报面漆)、贴瓷砖漏报 “美缝”(只报铺贴)、水电改造漏报 “开槽后修补”(后期加收 20-30 元 / 米)。这些漏项初期能让报价低 10%-15%,但施工中必须做,业主只能被迫加钱。

“增项” 则更隐蔽:合同注明 “按实际工程量结算”,但前期测量时故意少算。比如厨房墙面瓷砖面积少算 10㎡,报价时省 500 元,施工后按实际面积结算,反而多花 800 元;吊顶只报 “平顶”,施工时说 “梁需要包起来”,每米加收 150 元。更有甚者,以 “户型特殊” 为由,对阴阳角、弧形墙面等额外收费,每项加价 500-2000 元。

四、付款比例:高额预付款套牢业主

不合理的付款比例暗藏风险。正规付款方式是 “首付 30%、中期 40%、竣工 25%、质保 5%”,而套路公司要求 “签约付 60%、主材进场付 35%、竣工付 5%”。一旦付了高额预付款,业主对施工质量、进度的话语权骤降,出现问题只能忍气吞声,否则可能面临 “停工不退钱” 的困境。

更糟的是 “打包价” 陷阱:“999 元 /㎡全包” 看似划算,却限制材料品牌和款式(如橱柜只含 3 延米,超出部分按 1500 元 / 延米收费),想要升级就得加钱,最终总价远超预期。

避坑对策:让报价单 “无处可藏”

逐项核对清单:对照施工标准(如《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》),检查是否有漏项(如防水闭水试验、瓷砖空鼓检测等)。

明确材料细节:要求标注材料的品牌、型号、规格、数量,辅材也不例外(如 “伟星 PPR 管 S5 系列 DN25”)。

固定工程量:对瓷砖面积、电线长度等,要求按 “实测实量 + 5% 损耗” 写入合同,注明 “增项需业主书面确认,且总价浮动不超过 5%”。

合理付款比例:坚持 “首付不超过 30%,竣工后留 5%-10% 质保金”,避免被预付款套牢。

装修报价的 “坑” 本质是信息差,只要掌握拆解报价单的方法,明确每一项的具体内容,就能让套路无所遁形。签约前多花 3 天研究报价,远比后期扯皮 3 个月更划算。

热门资讯